抗击洪涝灾害 保障食品安全

2020-11-18 14:49发布

本文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

    江西省近来连降暴雨,许多地方出现了洪涝灾害,因灾区生活条件差、环境差、极易发生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为了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需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一)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1.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田间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引起霉变、腐败。在生产设备等与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

    2.食用淹死的家禽家畜。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民可能会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

    3. 食品运输的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临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专用车,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

    4. 储存食品条件差。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用雨蓬遮蔽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由于救援食品来源渠道广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的条件下,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

    5.居住条件差、人体抵抗力下降。灾害期使蚊蝇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蝇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环境条件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蝇虫叮咬的机会增加。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6.临时安置点条件相对差。在灾后的救援处置中常是将灾民转移到安全地带,采取临时性的集中就餐形式,而集中就餐的设点多,就餐人员多,就餐地点的条件和环境状况差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的风险加大。由于食品供应数量大,对事物原料的检测任务加剧,病死、毒死及死因不明的畜禽以及来历不明食品查处难度加大,对熟肉和冷荤菜的包装状况,餐饮供应处的剩饭、剩菜的保管和存放,加工场所的清洁卫生,加工过程的生、熟食品卫生要求,以及食品避免接触消毒药水、农药、鼠药等有毒有害物品及其容器等,稍有不慎就极易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和传染病。 

    (二)处理原则

    洪涝灾害是突发事件,食品安全的抗洪救灾应急措施对救灾效果和灾后恢复有十分重要意义,应该贯穿于整个灾害首尾的全过程。

    1.预防生物性污染。预防生物性污染与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是: 避免污染、消灭病原体、控制生长繁殖。

    2.关注重点人群饮食安全。要立即行动起来,在抗洪救灾防病机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备灾食品安全方案,深入抗灾第一线,面向两类人群,即大批的灾民和大量的抗洪官兵和民工,了解他们的饮食情况,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有最基本的营养供给和食品卫生要求,特别要注意儿童、老人、孕妇及病残者等特殊人群。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预防餐饮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食物中毒。

    (三)处理的要点

    1.向灾民和抗洪民工提供的食品、饮料要保证安全。对抗灾食品的生产厂及居民集中供应点要加强监督检查,生产用水、原料及食品添加剂都要符合卫生要求,防止在动乱中错用、乱用;不得放松卫生操作,防止污染。包装容器及运输车辆都应密闭、防潮、防雨淋。

    2.要检查大宗食品和粮食受淹情况。用感官方法或简单的仪器测定水分、温度和含量,采取一切防护措施,保证安全。对受淹、受潮的粮食和其他食品应立即抢运、转移、并分类提出处理方法。

    3.防止农药、化学药物对食品的污染。调查了解粮库,农药库受淹的状况及灾民家庭农药存放地点及其包装破损情况。如发现有农药、化肥及其它药物污染来源,必须立即切断污染源,作出明显标记,对受污染食物分类提出去毒处理措施,以防发生急性食物中毒。

    4. 防止不洁水源污染食品。凡自备水源者,必须对饮用水进行消毒。餐饮业和监管人员应对消毒后的饮用水进行余氯进行测定并记录。蔬菜、水果、餐饮具等的清水反复冲洗是最好的消毒方式。食品烹调加工过程应严格实行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凡散装的食品,有受水浸或水溅可疑的,都不能再供人食用,凡在自然水域内自行死亡的鱼类、贝甲类和鸭鹅等水禽,不能再供人食用。

    5.加强灾后集贸市场卫生管理。灾后的集贸市场将有可能销售水淹食品和病死畜禽肉类,同时存在着水淹环境卫生条件差,昆虫、老鼠多,饮用水源污染。因此应把街头食品作为灾后市场卫生管理的重点,加强饮料监测和餐具消毒。要禁止销售病死畜离肉类。同时还应加强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掺假、掺杂以及向灾民推销伪劣食品。

    6.扩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灾民自我保健意识。各种食品安全措施有赖灾民的响应与参与,应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强化食品卫生知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战胜灾害的信心,发挥灾民的积极性,为自身的防病和健康积极地参与各项抗灾防病措施。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