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处于成长发育中的特殊社会群体,学生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1990年颁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后,学校卫生工作走上了法制化发展轨道,学校卫生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学生体质与健康持续改善。据教育部公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营养状况继续改善、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持续降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健康谱呈现出传染病与非传染性慢性病并存、环境污染与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现象,暴露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和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等情况。因此,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健康生长,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学校不是一般公共场所,它是学生高度聚集,群体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易多发的特殊场所,也是各种社会管理机制共存、舆论高度关注的特殊场所。特别是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水平,这些特殊场所的健康安全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做好学校卫生工作,不是仅靠教育和卫生部门,还需要社会各成员共同关心和支持,在加大学校卫生工作法制化建设的同时,需要“借政策之力、借医改之势、借合力之助”来共图促进、共谋发展。
(一)借政策之力,进一步充实学校卫生工作队伍
工作在学校卫生一线的队伍主要有三支:学校卫生管理队伍、卫生监督队伍和学生健康监测的疾控队伍。从卫生部2011年2-3月对上海、辽宁、广西等地学校卫生工作进行调研的情况看,这三支队伍存在力量不足、人员流失的状况。为缓解这种状况,建议相关部门在坚决贯彻“中发[2007]7号”文件精神的同时,教育部门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督导,使学校的校医或保健教师的配置达到1990年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分类解决校医或保健教师的待遇问题,对于注册医师或护士的校医要给予相应技术职称的待遇,对于教师兼职的保健教师要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卫生部门则一方面要通过卫生监督机构绩效考核,督查各地落实“卫办监督发[2010]30号”文件的情况,加快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贯彻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的意见》,切实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支持能力。
(二)借医改之势,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卫生工作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亿,占总人口的50.32%(浙江常住人口5443万,农业人口3353万)。这些乡村相对地旷人稀,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2688万),卫生资源相对贫乏,公共卫生隐患相对突出。针对城乡卫生差距,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2009年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医改3年五项重点任务之一,而且在2011年也将学校卫生工作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中,这就给加强农村学校卫生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操作平台。我们要借医改之势,抓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之计,着力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广三个农村学校卫生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联合月会机制,县级的卫生、教育等部门在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每月定期采用视频、网络、集中等形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学校卫生工作情况的上通下达,做到管理层面的定期互动。二是建立联络员工作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责任医生与辖区学校的卫生管理员建立联络员工作机制,实时互通学校卫生安全隐患和预防干预措施,完成上级交办的学校卫生工作任务,做到操作层面的实时互动。三是完善考核分配机制,实行“两考核、两挂钩”办法,即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将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补助挂钩;对责任医生进行绩效考核,将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
(三)借合力之助,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件
一是借助改水改厕项目,改善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设施和厕所硬件条件。农村改水改厕是由各级爱卫会牵头、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地在制定改水改厕十二五规划中,受益的对象主要是农村的农户人家。我们希望扩大改水改厕项目的范围,借助爱国卫生这项社会广泛参与的运动,把农村学校的改水改厕也列入全国农村改水改厕的一项工作内容,作为为农村学校办实事工程,有力促进学校卫生安全管理硬件条件的改善,实现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达标,校校建成卫生厕所。同时,卫生部要在总结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农村学校开展饮用水卫生监测试点,增强对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风险监控能力。教育部要加大《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实施力度,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卫生设置标准2012年达到初步均衡、2020年达到基本均衡的目标。
二是借助推广健康促进学校,提高学校的自身卫生管理水平。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我国于1995年申请、1997年正式推广的一项学校健康新策略。推广健康促进学校旨在利用学校、社会、环境等资源,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知晓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学校环境,不断完善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从目前浙江、江苏等省由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开展的“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来看,学校的健康政策、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有了明显提升,创建活动成为学校自觉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推手。要利用好这个推手,主要做好三点:一是首先要明确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是学校自主行为,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不能设立创建目标而导致创建工作走过场,而是要出台相应的奖励配套政策进行扶植与引导。二是要做好指导服务。卫生监督和疾控机构要履行职责,加强对学校卫生制度建设、学生健康监测、学生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饮食与饮用水安全、教学与生活环境卫生等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爱卫和健教机构要依据创建标准,帮助创建学校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三是要加大基础投入,营造创建氛围。学校要加大卫生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卫生管理人员的配置,组织健康促进学校知识的培训,克服在创建过程中遇到的主客观困难。社会各成员则要多鼓励与支持学校创建工作,舆论上要多营造促进创建工作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