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日早上8点,陕西省卫生监督救援队全体队员冒雨火速赶往玉树地震灾区。全程1680公里的路程对我救援队员可是一场意志、毅力、体能、信心等各方面的考验,队员们克服了头痛、恶心、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于4月22晚12点抵达玉树结古镇。
玉树的气候是出了名的,一日见四季。晨光出现时,拂面的秋风送来丝丝凉意,不多会,温润春风带来的惬意又沁人心脾,中午烈日炙烤下的大地让人仿佛又进入了炎炎夏日,晚上,不得不穿上的棉袄又在提示人们这里还是冬天。初到玉树的陕西卫生监督救援队的队员们可是充分的领教了这里天气的厉害。从西宁出发穿的衣服,中午在这里显得太多了,于是队员们纷纷换下棉袄,充分享受着这不是夏日胜是夏日阳光,忽然,队员们惊奇的发现,空中飘起了雪花,累的气喘吁吁的队员们都在感受着这奇特的天气,过了一会儿,阳光依旧,雪停了,队员们依旧在紧张的搭建帐篷,忽然,狂风大作,沙尘四起,瞬间,整个结古镇笼罩在漫无天日的黄沙中,沙尘眯的人眼睛几乎睁不开,沙粒打在人脸上隐隐做疼,沙尘暴又把队员们正在搭建的帐篷直接吹走了,几个队员顾不上高原反应,赶紧追出几十米外把帐篷抢回来。所有人员几乎是摸着走进一个已经搭建好的帐篷里,在灰尘弥漫的帐篷里,大家彼此看到后不禁发笑,个个象刚出土的兵马俑,灰头土脸的。尤其是我们的领队杨盈周,那刚才干活出的汗和泥沙和在一起,油乎乎,一道一道的,看的大家捧腹大笑。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杨盈周,作为陕西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的队长,有时更像是一位兄长,他在很短时间熟悉认识了队里每一位同志,并了解了每位同志的大致情况。从西安出发赶往玉树的1680公里的路途中,他把手中的对讲机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断告诉后面的车队快呀、慢呀、注意路滑、注意侧风、及时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呀等等,并在对讲机里和大家开玩笑、讲笑话。使漫漫千里路变的不那么枯燥、寂寞,不认识他的年轻同志都觉得这个领导挺和蔼、挺平易近人,的确,这就是真实的他。
为了尽快赶到玉树灾区,杨队长缩短了大家在西宁的适应性休息时间,有些队员觉得他不通人情,因为大家怕适应不充分而难以翻越后边的高海拔山口。其实,许多人不知道,杨队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这可是翻越高原的禁忌症,可是灾情就是命令,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了正在遭受灾难折磨的老百姓,杨队长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抗震救灾救援队。杨队长勇敢但不鲁莽,他在缩短西宁适应时间的同时,积极和陕西省赴玉树抗震救灾救援指挥部联系,并在卫生厅黄立勋副厅长的支持下,为队员们准备了对抗高原反应的有效药物和医用氧。并在出发前要求大家必须按时服用,并特地把车队司机做了调整,从人员车辆上为翻越高原做了充分准备。
经过16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包括将近10个小时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持续行进,队员们已经被头痛、恶心、胸闷、气短等高原反应折磨的疲惫不堪时,车队终于在午夜时分抵达玉树。由于是半夜,车队只好先找地方安顿下来,因为对当地治安不太了解,加之又在藏区,杨队长找了两处有持枪武警站岗的居住点,但因各种原因不能进去,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杨队长只好把车队带到武警玉树军分区的大门旁边,让我们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好在军分区的“大树”下睡一个安稳觉。由于在军分区大门口,我们不可能支帐篷,于是所有队员只好和衣而座,就这样的姿势,疲乏至极的队员们都在各种高原反应的折磨中慢慢的睡着了,而同样被高原反应折磨着的我们的杨队长这时还在为这支疲惫之师放哨值班。。。。。。
第二天,所有队员都被杨队长的说话声吵醒,原来,杨队长已经早早起来并和卫生部驻玉树指挥部的同志联系工作交接事宜。在完成工作交接后,杨队长又和大家一起找驻地、搭帐篷。他是一个急性子的人,搭帐篷时还是一如既往的风风火火,大家劝他悠着点,高原上干活可不比平原,身体会出大问题的,每当这时,他会收敛一会儿,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又急火起来。可是他在干活时还总是提醒别的队员要慢、要缓,并不断提醒他附近的队员们要按时服用抗高原反应药。
由于和队员们一起两天连续奔波1680公里的路程,又患有高血压,年龄又偏大,加上搭建帐篷时的过度运动,高原反应的延缓性、严重性在杨队身长上体现的更加明显,再加上结古镇下午定点的沙尘暴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晚上将近零下10度的严寒天气,他终于支持不住了,发烧38度,咳嗽、头痛,队员们都很紧张,因为在高原上感冒意味着极有可能患肺水肿,会危及生命,可是他却说是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最后在队员的劝说下他还是去了驻灾区的323部队医院进行了检查,经诊断,确实为感冒,于是,杨队长便每天上午随队工作,下午抽出时间来打点滴。每次队员们劝他不要出去,可是他总是要到每个点上实际去看一看,他说,只有这样他自己才能做到心中只有数。
针对交接工作没有本底资料的情况,杨队长一方面让所有队员去灾民安置点和结古镇街道上用最原始的方法搜索、查找、登记,另一方面积极和卫生部驻抗震指挥部人员、青海省卫生监督所和玉树州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和个人联系,请求当地协助摸清灾区集中供餐和集中供水情况,并在调查摸底的情况下制定出完善的登记报表系统,这套报表被卫生部推荐为所有在玉树卫生监督系统的统一使用报表。经过连续四天的打点滴治疗,杨队长的病情刚刚有所缓解,他忙碌的身影便又频繁地出现在结古镇的几个集体供餐点和集中供水点。
事无巨细 勇挑重担
赵良述,是陕西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的副队长、安康市卫生监督所所长,他凭着日常工作中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救援队奔赴玉树的1680公里的路途中积极协助杨盈周队长做好车队的人员、物资、食宿的安排和调配工作,使整个车队安全有序的到达玉树灾区。
作为副队长,本来仅负责和队长一起和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外联的工作,但赵副队长认为,电话这么方便,杨队长一个人联系就够了,就主动提出要和监督员们一起为灾区做些具体的业务工作,还承担起救援队的部分后勤保障工作。
赵副队长每天都要和队员一起认真做好玉树州结古镇灾区的饮用水,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工作,工作中,他是领导,总是安排布置全队一天的工作任务,同时,又是队员,坚持与队员一起深入灾区安置点,监督检查集中供餐安全,宣讲饮食卫生,深入灾民水源地,检查水质卫生状况,采集水样送检。
4月24日,是我们进入玉树的第三天,由于连续两天长途行车,队员们没有得到休息,没有吃上一口热的饭菜,加之高原反应严重,队员们体力普遍下降,副队长赵良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保障队员们的体力,进一步完成好抗震救灾卫生监督工作任务。清晨,他在安排完全队的任务后,主动带领两名队员上街购买了米、面、蔬菜等一批食物,并去五百米外的供水点拉回队员们的生活用水,与年轻的队员一起搬运食物和生活用水。忙完这些,他顾不上休息,缓解一下高原缺氧的反应,紧接着又来到帐篷厨房,当起了“大厨”,只见他在厨房内剥洋葱,切菜,炒鸡蛋、下面条……40分钟后,为队员们做上了一碗碗可口的西红柿鸡蛋面,这可是队员们来玉树后的第一顿非方便面食品,队员们端起面条时,都齐声称道真是“太香了,这是我们三天来吃上的最好的饭”。而我们的“大厨”----副队长赵良述却累的躺在了床上……
4月24日晚九时,青海省玉树州赛马场陕西省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的帐篷里,14名共产党员召开会议,决定成立陕西省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共产员在抗震救灾中的先锋队作用,会上,赵良述副队长又被同志们推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这一来,赵副队长更忙了,他在忙着日常监督工作、部分后勤工作的同时,又要和陕西省生监督所党委以及卫生厅机关党委积极联系,协调几名积极要求火线入党的队员的问题。尽管许多大事小事一齐压在了赵副队长的肩上,可他从不叫累,就是在头痛的高原反应最强烈的时候,他也是吃点止痛片,休息片刻,继续投入到为灾区的监督服务工作中去。
火线上的老黄牛
在我们这支救援队中,有一位老大哥,他叫屈纪元,今年50岁,是我们陕西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可是他在队里的工作激情和热情总是令年轻同志自叹不如。
2010年4月19日晚9时30分,一阵急骤的铃声惊醒了酣睡的老屈,“准备行李,明天上火线”,布置任务的同时,领导考虑老屈同志年龄偏大表现出些许担忧,可是老屈听到后,立即表明他的心愿,强烈要求赴玉树救灾,原因是他一直在所里驾驶着卫生检测车,熟悉车况,他长期从事水质卫生监督工作,食品卫生业务也熟悉,时势需要他,他一定能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4月21日早7:38分,在送行同志们的目送下,老屈开始了驾车西赴玉树灾区的漫漫行程。驾着满载物资和战友的车辆,经平凉市、翻六盘山、过兰州,历经14个小时,日行880公里,于当日晚8时55分顺利到达青海省西宁市。晚上11点多,同事们怕他累坏了,催促早点休息,老屈却诙谐地说:“别看我脸黑人瘦身材小,你们年轻人可不如我”。 4月22日早7时30分,踏上从西宁开赴玉树征程。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距西宁800余公里。面对绵延于214国道上长达400余公里的高寒缺氧山路(海拔3000米以上)、冻土断裂路面和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老屈没有畏缩,他镇定驾车,于23日凌晨12时顺利抵达玉树。
4月23日上午10时许,面对出现高原反应的战友,老屈同志不顾驾车的辛劳,毅然加入搭建帐篷、组建家园的行列。从车上卸物资、连钢管、上篷布、培基土、接电源等等,他总是走在前面。为了陕西卫生监督赴玉树抗震救灾21名队员的家,他不辞劳苦。陕西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队长杨盈周欣慰地说:“纪元是好样的,请大家给他鼓掌致谢”!
可就是这位坚强的老大哥,面对灾民时却潸然泪下。他担当起了一位老卫生监督员的神圣职责,服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调遣,现场指导、义务宣传、安抚灾民、撰写心得,工作井井有条。虽处青藏高原,为了灾民,他虽苦亦甘。
情系玉树
玉树受灾,全国人民感同身受,当灾区需要陕西卫生监督人员时,所有被抽调支援灾区的陕西卫监人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克服个人困难,积极准备、勇往直前奔赴高原投入抗震救灾当中。其中有年过40的赵文,本来他因为年龄已经不在本次参加高原抗震的范围内,但他是卫生部备案的饮用水专家,又有着汶川抗震工作经验,因此当组织和他说明情况时,他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其实他儿子正是在这段时间参加中考,他多希望陪着儿子,给他鼓励,使他能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但是为了工作、为了灾区人民,他把这一切都推给了妻子,自己在灾区共监督饮用水点20个(次),抽检水样35份,绘制出马场地区的饮用水点分布图和灾民安置点分布图;人常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远赴1680公里的玉树,对陕西卫生监督抗震救援队来说,21人的后勤保障工作尤为重要,经领导指定,这个重任就落在身高1.8米的李军龙身上,不要看他人高马大,但到达玉树后,这个一米八的汉子和别的队员一样被头痛的高原反应折磨的死去活来,可是工作要进行,队员要吃饭,于是军龙实在撑不住时就吃点止痛片,然后去给大家买菜、拉水、生火、做饭;在灾区,每天的工作情况要及时向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但当我们和别省交接工作时,对方并没有留下本底资料,也没有规范的汇总表格,于是王小贺在协助杨盈周队长处理部分救援队管理事务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救援队的监督信息收集和汇总工作,设计了完善的汇总表,得到指挥部的肯定;前方奋战的勇士,需要后方的支援和鼓励,薛建峰就是这个架起前方和后方沟通桥桥梁的人,他白天和队员一起负责对玉树马场地区食品和生活引用水进行监督抽检,晚上收集各队工作资料,以信息快报的方式发往后方,使后方及时了解前方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又把后方对前方同志们的慰问、鼓励及时传达给前方将士。期间共发回信息十余篇,照片五十余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接到去玉树参见抗震救灾通知的前一天,薛建峰刚拿到西京医院出具的住院证,但他毫不犹豫的收起住院证,义无反顾的和队员们一起奔赴玉树抗震前线;在救援队里,年龄最小就要数杨光同志了,他本来是第二批参加抗震救灾的队员,可是杨光主动要求第一批上高原去为灾区人民服务,于是他辞别怀孕2个月并有着严重孕期反应的妻子,踏上奔赴高原的征程,到达玉树,杨光出现了队里除杨盈周队长外最严重的高原反应,有时几乎出现恍惚状态,脸都有些发肿,嘴唇龟裂,大家劝他,实在不行就下高原吧,但是杨光总是说我再坚持一下,最后经过两天的打点滴治疗,他的情况有所好转,稍好了点的他,每天总是早早起床,为全队烧好热水,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并在监督工作中跟随每个工作组出去监督检查并采集照片信息;在救援队千里驰骋的路途中,咸阳卫生监督所的符航尤其引人注意,他像一个上足了劲的发条,精力充沛,他负责驾驶的是后勤补给4号车,在1680公里的路途中,除了在翻越4824米海拔的巴颜喀拉山时他因头痛、恶心、出冷汗等高原反应不能驾车外,其余时间全是他一个人驾驶,队员们说“你这是疲劳驾驶”,他却笑答,“你看我疲劳吗?”的确,他一路故事、笑话讲个不停,给人的感觉总是激情十足……
其实,在陕西卫生抗震救援队里,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这样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国家有难、玉树有难,我们责无旁贷”。愿玉树不倒,青海长青!
(陕西卫生监督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