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极限,再返救灾前沿

2020-11-18 14:46发布

本文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

                            ----记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副总队长张平西同志

  灾难无情人有情。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立即动员,作好应急准备,如箭在弦,一触即发。4月14日深夜,省总队组织24名队员,组成四川卫生监督玉树灾区应急队,于4月15日奔赴玉树地震灾区。队员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5.12汶川大地震奔走在汶川、青川、北川等极重灾地区的抗震模范——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张平西副总队长,四川卫生监督应急队队长。

  玉树地震灾区海拨高度近4000米,对人的生理是一个挑战。年过五旬的张平西副总队长多年高血压,要克服高原缺氧,比常人要艰辛得多。他,不畏艰险,挑战极限,勇上高原,主动申请带队到玉树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前往灾区的路途,要经过海拨4000多、5000多米的高山好几座,需历经1300多公里,耗时40多小时。一路上,他顾不上自己的安危,时时刻刻想着队员们。队员们困了,他振着精神,用对讲机时时提示驾驶员前面路况、对方来车情况等,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要上高原了,他随时关注每个队员的情况,并不断提醒队员们放松心情,注意休息,预防感冒。17日零晨5时全体队员安全抵达玉树灾区,他顾不上自己疲劳,逐车告诫队员们立即就地休息,千叮万嘱,注意保暖。在他的带领下,四川卫生监督应急队日夜兼程,安全到达玉树灾区,是到达灾区的第一支卫生监督应急队

  刚到灾区,他克服高原不适反应,迎着凛冽的寒风,在队员们还在休息时,就一个人早早地谋划接下来的工作。他首先告诫队员们:“我们是来感恩的,我们一定要干好工作,同时,一定要注意好自己的身体,我们安全来了,一定要安全回去。”早晨8点,他就主动跟卫生部驻玉树地震灾区前线工作组取得联系,报告四川卫生监督应急队24名队员奉命安全到达。他安排全体队员们找驻地,搭帐蓬。他急急忙忙赶到指挥部,向指挥部了解情况,接受任务。在指挥部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回驻地,看到队员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立即要求队员们休息,严防高原不适反应,他自己却也是上气不接下气,脸色灰白,却全然不在意。

  灾区的气候极度恶劣,白天烈日炎炎,中午黄沙满天,晚上寒气逼人,冰冷刺骨。到达当天,还未来得及休息,他就精心策划,科学部署监督工作。他根据灾区监督工作需要,结合队员们的特点和专业,将全体队员分为饮水安全组、食品保障组、传染病防治监督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并对每个组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时间、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明确,要求既分工,又合作,既能保证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也能保证队员们的生活起居,保证队员安全。并明确要求各组在工作中要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强化调查摸底,强化宣传培训、强化巡查指导、强化技术服务,把确保灾区群众饮用水、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作为首要任务。

  灾区群众饮用水卫生安全,是他关注的重点。他亲自带队,深入到玉树县结古镇体育场、民族师范学校、文化公园、赛马场场等各个灾民集中安置点和救援人员居住点,询问群众饮用水情况,指导群众科学用水。对体育场周边三个取水井、民族师范学校两个取水井、赛马场扎曲河取水点、军分区指挥部自备水等进行全面巡查指导,强化对取水点的卫生防护,强化水质检测、强化饮用水消毒。他和队员们一道,走村串户,开展宣传和培训,指导用户饮用水消毒,指导合理科学饮水。有的灾民不懂汉语,他就用手势与他们交流,深得灾民的好评。连续三天共检测取水点30余个,水样60多个。

  灾区群众健康无小事。无论是安置点或单位集中供餐点、救援人员集中供餐点、还是灾民自制食品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和队员们深入各个安置点,一家一户进行宣传,指导群众餐饮加工煮熟煮透,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他每天都要对各个灾民安置点进行巡回,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有一天,他巡查到中午时,突遇狂风和沙尘暴,头上是炎炎烈日,狂风吹得人喘不过气来,满天黄沙迎面而来,头上、身上全部是黄沙,从头到脚几乎看不到人。他却毫不犹豫,继续深入开展巡查工作。

  多次的险情,没有压跨他。在路过石渠时,他突然感觉头昏,有严重的高原不适反应,他一点也没退却,自己在车上静静地休息一会儿,略有缓解,又指挥应急队继续前进,连夜赶路。有一次在开展饮水巡查时,他走在路上,突然胸闷,喘不过气来,他只是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稍微缓过气来,又坚持到一下点进行指导,坚持走完所有取水点才回到营地休息一会儿。他还要关心队员们的生活和健康。应急队里有两个人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他立即想法,联系飞机将两人送往内地救治。人虽送走了,他却一刻也静不下来,不停打电话询问情况,直到确认两人已安全抵达成都才放下心来。他一方面关心累倒的人,一方面还要安慰继续战斗的队员,防止意外再次发生。

  两次地震灾难后,张平西副总队长都冲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头,是卫生监督的神圣职责,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让这位年逾五旬的同志挑战身体的极限,在抗震救灾前线发光发热,勇往直前。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