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1日,河南省卫生监督救援大队第一中队(由省卫生监督所和洛阳市卫生监督中心组成)按照上级部署,按时到达救援地——四川省安县,参加抗震救灾工作,负责辖区内的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震后传染病高发期即将到来,疫情能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于5月28日顺利实现了时任河南省卫生监督救援总队总队长、河南省卫生厅黄玮副厅长下达的村村全覆盖任务。这其中凝聚了各个支队多少队员的酸苦汗水,而第一中队的18名队员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永安镇紧邻北川县,15个村较多位于深山中,垮塌和裂缝范围达99.3%,全镇范围内几乎全部群众居住在简易帐篷内,加上接纳北川大量灾民,人员复杂,居住环境较差,管理困难,卫生防疫任务相当严峻。队员们不畏艰险,不怕吃苦,足迹踏遍了该镇所有村庄和灾民安置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
在去土桥村的途中,由于道路在山底,行进的道路旁随处可见由于5.12地震和余震,而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车在弯曲的巨石阵中穿梭,此时,一旦发生余震,后果难以想象。全体卫生防疫人员把灾区人民卫生防疫放在了第一位,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往前行进,直到完成对土桥村和永明村饮用水监测、消毒剂使用指导、卫生知识宣传、村民医疗点门诊登记状况了解和居民发病情况摸底后,才放心离开该村。
安置点是队员监督的重点,当村村全覆盖任务完成后,支队的三个小组每2日就要再次把镇上所有应检查的地方再检查一遍,即监督覆盖率必须100%外,安置点是每日必到的现场。副总队长兼支队长张伟平所长就不止一次亲临这里。随着该灾民安置从600人增加到1600人后,安置点配备了4口大锅熬粥,这虽然解决了灾民喝粥问题,但给饮食安全留下了隐患。张伟平所长和队员们建议其搭棚防雨,周围增设围栏避免灰尘、脏物入锅。当获知集中供餐的从业人员系由居住多个帐篷人员轮流操作,立即向临时管委会提出建议,要求集中供餐的操作人员相对固定,并注意个人卫生,严禁带病工作。为了搞好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队员们现场研究饮食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法,严把安置点食品卫生管理关,明确提出必须把好食物制作、运输、储存、分发环节,严防食物中毒发生,确保食品卫生监督不留死角。
永安镇中心卫生院,是传染病防治监督的重点,队员们在这里详细检查该院是否建立健全门诊分诊制度、门诊登记制度、医疗废弃物处置制度、疫情报告制度等内容。针对检查情况提出镇卫生院要迅速启动传染病及疫情的报告管理,重新配发各类登记本,恢复传染病报告制度;当发现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时,提出医疗废物应分类存放,不得与生活垃圾混放;当发现没有设置治疗室时,通过与镇政府多次协商解决,及时改善了医疗点卫生条件,以保证救治安全。
在做好卫生监督工作的同时,救援队在工作简报和阶段工作总结中积累的创新监督方式在总队推广,如下达卫生建议书、责任承诺书、温馨提示、监督意见书、合理建议等。特别提出要改变以往监督只要求监督相对人履行法律要求而很少告之目的的做法,双方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
队员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艰苦,但他们以苦为乐,亲如一家人。在这里,领导关心队员的生活和工作,队员们感悟到领导的支持和体谅领导的辛苦,队员们相互团结,相互协作、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作为河南省卫生监督救援总队副队长的张伟平,同时又是战地临时党委副书记,每天有大量的协调任务,还有许多的具体事情,但他坚持和同志们一起下乡,一起包村驻点,工作生活从不搞特殊化,他住的帐篷在安昌河的大堤上,无水无电,紧靠大堤的是一条“晴天是一条扬尘路,雨天是一条水泥路”的主要施工车行道,每天都看到他爬上走下、奔波不断。上午下乡,有时要跑二、三个乡镇,每天下午三点召集监督例会,晚上7点参加县指挥部工作协调会,每天自己还要驾车走村穿乡,深入工地、安置点、农户监督检查。每天工作到深夜,是全队睡的最晚的人,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开始了新的工作。
在灾区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第一中队的每一个队员都为灾区人民健康负责,为集体荣誉着想;第一中队的每一个队员都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卫生监督工作添彩,为卫生监督事业争光,因为他们深深知道:我们是河南省卫生监督救援大队第一中队! (河南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救援大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