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生监督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 刘巍 龙江) 5.12汶川8.0级强地震,震惊了四川、震惊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在全省、全国、全世界向地震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的队伍中,山西省卫生监督机构的广大卫生监督员心系灾区、齐心协力、共赴国难,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壮丽篇章……
接受任务 冒死上山
5月20日晚,刚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一天的山西省赴川抗震救灾卫生应急队,应成都军区某部一一九团的请求,协助部队疏散平武县水观乡和南坝镇石坎村等危险地带的受灾群众。应急队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左素俊、赵俊英等六名卫生监督员。
水观乡和南坝镇石坎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高的深山中,道路不通、信息不畅、情况不明,加之余震不断,当时除部队以外,还没有任何医疗卫生救援队进入,现实情况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面对如此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应急队员们没有片刻的犹豫,纷纷表示:“困难再大也要克服,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 他们来平武的目的就是抗震救灾,解群众疾难。
然而,此行的艰难和危险,是监督员们远远没有想到的。行程中的道路,路途中很多地方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落脚的地方只有2-3寸宽,加上泉水的浸润,道路湿滑,如稍有不慎一脚踏空,就将坠入深渊。但监督员们救人的信念比磐石还坚定,想到1000多灾民还处在危险之中,他们相互鼓励,一定要到达目的地。两天来,监督员们每人仅靠着1袋牛肉干、1瓶矿泉水不停地走,心急如焚地走,脚上打起泡、腿肚子不停地抽筋。但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们一直在坚持、坚持、再坚持,快点、快点、再快点,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到达有灾民的地方,尽快疏散灾民脱离险境。渴了咽唾液,累了想责任,他们迈着疲惫的步伐,趁着塌方的间隙,翻山越岭,爬了11座山、涉水5条河,路遇无数的塌方,行程100余公里,一次次地穿越在生死之间!
历经艰难 疏散第一位村民
疏散灾民是监督员们的首要任务,为此他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定要想方设法劝说灾民,使受灾群众尽早脱离险境。
5月21日下午3点,卫生监督员到达兴隆村,路遇51岁的村民杨武周,他于5 月12日地震时右侧腹股沟损伤,经检查发现伤口较深,且已经发炎,周围红肿,有脓性物排出,随时面临菌血症威胁,若不及时处置可能危及生命。但由于医疗知识匮乏,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杨武周坚持不离开村庄。卫生监督员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最通俗的道理耐心细致、满怀深情地对杨武周和他的爱人以及村民再三进行诚恳地说服,终于感动了他和家人。在部队的协助下,及时将杨武周和同村一位下肢受伤的村民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疏散200村民
5月21日晚8:20分,卫生监督员们到达水观乡,来不及休整,立即就拖着疲惫的双腿,分头找村民交谈,做思想工作,劝导村民疏散到安全地带。
卫生监督员经实地调查访谈,终于找到村民不愿意疏散的症结:村民们地处深山,世世代代在深山里生活,这里一草一木都和村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大山导致交通不便,但是大山养育了村民,给了他们一切,所以即使面对余震的威胁,村民们仍然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园。灾民们担心一旦离开,全部家当都将丢失,同时灾民也担心疏散以后在山外生存困难。面对这些,监督员们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村民们的切身利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从现在讲到未来,讲村民们面对的危险、讲党和政府的救援政策、讲政府对灾民未来的生存保障等问题,终于说服了他们,取得了灾民的信任。村民得知卫生监督员们不远千里,从山西到四川,再翻山越岭地来营救他们,十分地感动,与卫生监督员们相约明早一起转移。
5月22日早7时,村民们扶老携幼开始了生死大转移,沿途监督员们继续作村民的工作,使转移大军不断扩大。凭着对监督员们的理解与信任,灾民们勇敢地跟随监督员走出了大山,脱离了危险地带。
历经33小时艰险,监督员们不辱使命,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带领200余村民成功穿越生死时空并安全返回营地,圆满完成了转移灾民的任务。
在进行生死大转移的同时,我们的卫生应急队员们沿途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