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救灾防病点滴
在举世震惊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支卫生监督队伍在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艰难险阻,救护伤员、防病防疫,开展食品和生活饮用水监测、防病知识宣传……展现出了头顶国徽的卫生监督员高尚的情怀和美丽的心灵。
快速反应 直奔灾区
大地震发生后,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总队长李章国就召集在家的领导紧急碰头,要求全体职工原地待命,做好应急准备。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在通讯处于全面瘫痪,上级领导还没有发出任何指令的时候,带着多争取一分钟时间就多救一位群众的急切心愿,总队启动应急机制,由领导带队组成10人应急队立即出发,奔赴重灾区都江堰市、绵竹市开始了寻找当地卫生监督员、了解受灾地区情况和对灾民开展医疗救助工作。
5月12日夜晚,在重灾区绵竹市,地下余震发出的轰鸣声不断,阴霾的天空下着暴雨,伤亡人员流淌的鲜血早已浸透了应急队员的裤褪,灾难降临后的惨烈场面触目惊心……强忍悲痛和泪水,这只在医疗队和解放军救援队还未到达的第一时间进入重灾区的先驱队伍,组织当地医疗人员进行自救,他们通宵穿梭于遇难者和伤员之间,抬伤员、指挥救护车转运、安顿好遇难者遗体,并连夜起草了卫生防病紧急措施向当地指挥部报告,得到了首肯和采纳。
肩挑重任 与灾民同心
在灾民集中供餐点,在排成长龙等待派发盒饭的灾民队伍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卫生执法人员在旁边守着,我们吃得放心!
面对众多的帐篷、面对断水停电、面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设施的全面毁坏,灾后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等灾后放大疫的工作处在了关键时期。5月14日根据四川省卫生厅的部署,省卫生执法监督总队抽调了几乎全部的力量,组成10个工作组,带着通宵赶印出来的5万多本《地震灾后食品、饮用水、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指导和宣传手册》,分赴10个重灾县(市、区)开展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的指导宣传,及时创造条件帮助自来水厂或自备水厂尽快恢复供水并对水质进行监测。在每个受灾城镇、农村、自来水厂、医疗救护站、救灾物质发放点、受灾群众帐篷里……省总队监督员与外来支援及当地卫生监督员一道,对6个受灾市(州)的14个县(市、区)和所有受灾乡镇的食品卫、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进行拉网式监督检查。几乎每天都要走访3000余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检查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集中供餐点2000余户,集中供水、自备供水、临时供水点3000余户,医疗机构和医疗救治点400余家,走访灾民安置点3100多个,在边远山区,为使灾民喝上卫生合格的饮用水,监督员还主动背起消毒箱到各个饮水点放置消毒药片,讲解消毒知识……卫生监督在重灾区县实现了县、乡、村100%的全部覆盖,筑起了一道卫生防病的坚强屏障,全体监督员用赤城的爱,用无比强烈的责任心,护卫着广大灾民。
危难时刻 挺身站立
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的沙洲片区营盘乡,是距青川县城最远的一个乡。省总队卫生监督员们从县城出发,先乘车一个半小时,再下车坐船一个多小时,又步行近一个小时才到达这座名符其实的孤岛乡,沿途经历6.4级余震,汹涌起伏的大地,地球的强大引力,只能让站立不稳的监督员抱头蹲地。在刚开辟出路的山崖边,经常有巨石或山体滑坡瞬间从天而降,来不及思考,开车就跑,他们迈过了一道道生命的险关。为防意外,队员们将自己的姓名、电话、血型写在小纸条上放在衣口袋里以备不时只需。到达乡村后,积极查看水源、检测水质、讲授卫生防护知识。
汶川县城震后风沙漫天,余震不断,白天晒脱皮,晚上穿棉衣,恶劣的天气,山崖和河流不断交错的艰险道路,时刻都威胁着监督员的安全。尽管如此,监督员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区,起早贪黑,步行到村寨,不放弃每一个村民、不漏掉每一处水源,指导灾后卫生防病、教会消毒方法。
在理县、茂县、什邡、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监督工作延伸到了每个乡村。
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卫生监督员,一走就是半个多月,一日三餐的面包和矿泉水,使得好多监督员腹痛便秘、口腔长满了溃疡,恶劣的环境卫生还使他们患上了虫咬性皮炎。遇上天降大雨,大伙还要在漏雨的帐篷里相拥而坐,天一亮又去灾民点……在山区通讯不畅,为了传递当地卫生防病的讯息,他们只能用手机编辑一段一段的短信往回发送。他们中有年过半百的老者,有嗷嗷待哺小儿的年轻母亲,有亲人正处震中音讯全无的人员,在灾难面前,监督员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奔赴灾区。饿了,啃点干粮;困了,躺在废墟旁休息一会儿;受伤了,简单处置后强烈要求归队……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广大灾民的身体健康;用无私的爱,诠释着“为人民健康、树先锋形象”的全部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