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他们顶着蒙蒙亮的晨曦乘坐早班飞机奔赴灾区。
十天里,他们走遍了那个遥远的叫师古的小镇的角角落落。
他们仔细检查水源,他们紧张地消毒,他们指导当地医疗机构,他们给老乡做心理疏导。
他们吃简单的食物,他们住自建的帐篷,他们忍受着蚊虫的叮咬,他们义务帮老乡重建家园。
他们每天背沉重的工具行走,他们在余震中坚持工作。
这个小分队只有13人(其中2名是来自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医生),但是它却表达了上海一千余名卫生监督员和灾区血脉相通的感情。
亲历灾区,他们说:这是人生中最浓重的一笔。
小分队13名队员,年纪最大的46岁,年纪最小的刚满30岁。对单位和家庭来说,都是中坚力量。灾区的生活,简单而艰苦。每天5—6点起床,在镇政府食堂吃好早餐后,立即准备一天的防病物资,配好消毒、杀虫药水,8点半出发。因为没有车,队员全靠两条腿,背着、提着几十斤防病物资、宣传资料深入各社区、村灾民安置点,开展防病工作。中午有时在外吃干粮,晚餐回到镇政府食堂,菜很简单,基本上是土豆、黄瓜为主。因为菜辣,有些队员只能喝点汤。
他们在灾区前线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当地的救灾防病工作。开展消毒、灭四害、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指导村民正确实施水消毒、粪便处理及环境整治、灭四害等工作,工作琐碎而具体。他们从20日上午辗转来到什邡市师古镇后,一直坚守在这里。
25日下午4时23分,青川发生6.4级余震,师古镇有明显震感。余震发生时防病队的2组队员均在各社区内灾民安置点开展防病工作,有的队员正在一安置点的厕所内消杀,有的队员在水塔查看水源,有的队员在指导水井消毒。这是队员们第一次碰到六级以上的余震,但队员们冒着危险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直至当天防病工作完成。
前些天,他们穿着整套防护服,背着沉重的消毒喷雾器工作。近几天,由于天气太热了,防护服穿不了,他们就戴着简单的口罩,依然背着沉重的消毒喷雾器。
“今天师古镇最高温度超过30度,为了落实各灾民安置点及医疗救护点的防病、消毒等工作,全体队员全天奔走在社区和各个灾民安置点,中午也没有休息,自带干粮在外用餐。一天下来,许多队员脸晒黑了,身上长出了疹子,但是看到各安置点及医疗救护点的防病工作明显改善,灾民没有大的疫情发生,队员们都感到非常欣慰,表示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确保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在5月26日的日记里,他们这样写道。
至28日,13名队员有6名队员身上或被虫咬伤、或因水土不服长出了疹子,又痒又痛。因早晚温差大,宋立升副队长还得了感冒,流鼻涕不止,但仍坚持每天工作。
什邡市同样面临的危险还有泥石流。有一些救援人员受了伤。救灾防病的压力也很重。队员们每天与家人通电话一次,报平安、了解家里情况。对于深入灾区的队员,家人都很担心,有一次,队员王琦因手机没电,一忙也忘了给妻子打电话,第二天一早打到家里时,妻子在电话里哭了很久,说担心怕出了什么事。许多队员出发时作了最坏的打算,岳玮璘已经写好了要交待的话给家人,张磊把自己保管的全部银行存折、银行卡交给家人,并告知密码。但他们把这次亲历灾区的经历看做是人生中最浓重的一笔。“每个活着的人都要保重身体。”这,是他们的肺腑之言。
辛勤工作,他们说:要体现上海卫生监督员的良好形象
5月21日,防病队员对龙居中心校废墟进行消毒,附近没有水源,队员岳玮璘背着15公斤重的消毒喷雾机步行了300多米才找到一口水井,那水井深达20多米,他吊了3桶水才装满机器,装满水后机器重达40公斤,他又背着机器走回了学校,并坚持完成了近200平方米废墟的消毒才休息,这时他的汗水已经湿透了防护服,但他说:“来了不为灾区人民做点事心不安啊!”。此外,岳玮璘也自愿担当了驻地义务消毒员,每天清晨和傍晚,当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他悄悄背着喷雾器,默默担当着驻地卫生守护者。队内不少同志热心助人,我们的小分队是首批到达师古镇的,陆续有其他救援队来到,队内同志在劳累之余,热心帮助其他队伍搭建帐篷。
防病队到师古镇以来,对防病工作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通过多种形式与师古镇防病指挥部沟通,通过大量的卫生宣教、现场指导及示范,目前各社区及村防病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在环境整治、水源保护、饮用水消毒等方面已有明显改善,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师古镇防病指挥部的高度赞扬。23日上午11时,四川省卫生执法总队志敏支队长一行3人来到防病队驻地进行慰问,感谢防病队的技术指导和付出的辛勤劳动。下午16时,什邡市卫生局陈君贤副局长等领导到防病队工作现场进行慰问,李力达队长介绍了几天来了解的情况,认为现在各社区防病工作力度已明显加大,前期发现的问题已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环境整治、水井消毒等方面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就下一步防病重点与什邡市卫生局领导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卫生防病、水井消毒、粪便管理、环境整治、心理干预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应继续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同时建议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整治和消杀灭工作,加强对流动饮食摊点的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28日下午1时45分,不顾天气炎热及路途遥远,上海市卫生局夏毅副局长、疾控处李善国副处长、市卫生局医政处、市疾控中心及部分区卫生局领导一行11人到什邡市师古镇的驻地看望援川救灾防病队(第三批)全体队员,李力达汇报了防病队10天来防病工作开展情况,表示一定不辱使命,胜利完成防病任务。现在是灾区防病工作的关键时期,队员们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全体队员精神饱满,情绪乐观,充满信心,努力成为行动最坚决、组织纪律性最强、救灾效果最好的模范救灾队伍,为确保灾区大灾后无大疫作出积极的贡献,体现上海卫生监督系统的良好形象。
亲如一家,灾民说:想请你们收下一点心意
在师古镇,队员们了解到,因无法接受这场地震造成孩子死亡的现状,一位学生家长在地震后数日一言不发。别人无法与他沟通,并且有自杀倾向,小分队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2名心理专家宋立升、张毅对其开展了专业的心理干预,陪他聊天,疏导,经过多次的努力,该家长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
27日上午,在师古村一灾民家,队员们发现该灾民为低保户,家境特别困难。队员岳玮璘、张磊及赵自力立即拿出600元捐助他,帮助他能够暂时度过难关;下午,在广场灾民集中安置点周围,看见一灾民正在收拾倒塌的房屋,岳玮璘、王琦又不顾天气炎热立即帮助他铲运砖瓦,累得满头大汗。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每天都在发生。谁遇上了,谁就随手做了。“救灾防病”,队员们自己给这四个字加上了更多的内容。
他们走的时候,带了相机。工作之余,总会传回来许多照片。这也是出发前领导交给他们的任务。领导说,留下你们工作的珍贵资料。
但我们却经常发现,在他们的工作照片中,有许多并没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拍摄灾区的孩子;
他们拍摄灾区的灾民安置点;
他们拍摄灾民的帐篷、被褥;
他们拍摄灾区的熟食摊……
在他们的镜头语言中,更多地关注了受灾的群众的生活。拍到他们自己,除了低头检查水源、水井,就是戴着口罩背着消毒喷雾器。经常只能看到后脑勺,看不到脸。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张,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面对着镜头。队员郑朝军虽然一脸疲惫,却坚定地笑着。是的,我们都看到了那六个鲜红的大字:什邡加油,雄起!
也许千里之外的我们并不能很深刻地体会他们的心情,但是当地的老乡们能。“他们见到我们就问是不是上海来的防病队,有时还主动送水果给我们,被我们一一拒绝。”队员们说,我们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施恩的,更加不能图什么回报。
工作还在继续。在这10天的援川救灾防病工作中,为了深入乡村入户宣传指导,他们一走就是十几里,许多防病队员的脚已起泡,加上近几天天气炎热,队员们体力消耗很大,但大家依然情绪高涨,发扬不怕疲劳、不辞辛苦的精神和艰苦奋战的作风,顶余震、冒炎日,兢兢业业奋战在抗灾第一线。 (上海市卫生监督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