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员的一天
“你们是第一支到曾头羌寨的卫生队”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李迩 通讯员 吴广川)
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担负着理县受灾最严重的桃坪乡和木卡乡两个乡镇的卫生监督工作,但由于许多高山羌寨道路险峻,外人到达甚少,所以卫生监督队不仅要进行防病知识宣传,为村民监测饮用水水源,还担当起医疗队的任务给羌族群众送医送药。天天行走在高山羌寨之间的队员,每天在经历生与死考验的同时,更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昨日(28日)记者记录队员们普通而惊险的一天。
雨夜“抗洪”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外面下着小雨,黄舜艳、吴广川都在早早就起来了,精神十足在背囊里装好了饼干、八宝粥、饮用水等食物和碘伏等药品,以及雨衣、外衣、应急灯、对讲机、睡袋、防水垫等应急用品,使背囊足足有十公斤。对许多队员来说,是刚刚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因为虽然前一天因为爬山到夹山羌寨大家都很累,很早就躺下,但由于一直在想着白天经历的事情,想第二天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久久不能入眠。当刚刚有睡意的时候,外面却下起了大雨,帐篷里面则下起了“小雨”,队长一声令下,大家纷纷起来“抗洪”,拿着脸盆、水桶在地铺上接水,漏水的地方太多,不得已许多滴水的地方只好用用饭盒接雨。而最辛苦要数睡在漏雨点的队员,他们在“床铺”挤无可挤的情况下,只好与记者一起睡在一片斜坡上。
习以为常的泥石流
经过一夜雨水的冲刷,队员们站在帐篷门口就可以看到去桃坪道路的山边不断有泥石流落下。“没有泥石流才不正常呢!现在路应该还是通着的,我们快乘道路没有被堵早点出发吧!”队长笑着对大家说。
经验归经验,但大家还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泥石流的变化。虽然该处泥石流的倾斜点,在河对岸,可车辆的能见度却只有不到半米,空气弥布泥石流掀起的泥雾。“后面的车拉开距离,然后快速通过!”队长抄起对讲机,大叫了几声。司机王桂保一边按着喇叭,一脚油门猛地冲了过去,人安全了,车却成了“泥车”,不仅车身都是泥土,两前后左右的玻璃都布满了泥点。然而老天似乎一定要考验深圳的队员,车才走十几公里,不到全程的三分之一时,前方突然又有小石头在掉落,这可是有可能塌崩的迹象,经验丰富的王桂保、李科立即紧急刹车,坐在后排的队员,差点扑在前排队友的身上。两台车倒到相对安全的位置后,一直等到塌崩结束,路面清理完毕,车辆才在交警协助下,加速闯过去。
“登山比赛”的开始
经历大大小小的十几次险情后,队员终于完成四十多公里的路程,来到桃坪乡。由于曾头村是离乡政府最远,且道路塌方无法通车,在海拔2800多米的高山上,要求上山的队员必须身体、心里素质都好,吴广川与邱定海、杨倬主动报名了,与中山卫生监督队的几名队员组成了小分队。小分队在乡人大主任“余三哥“的带领下,立即徒步爬山。一路上,因为塌方扎断的电线杆、水管,以及滚落在路边大大小小的石块随处可见。
余三哥告诉记者,曾头距离乡政府大约13公里,上山以村民的速度大约3-4个小时,下山大约2-3个小时;在余震期间,下午的3-4点左右,山里会起风,经常伴有塌方,路途比较危险,村民在那时一般也不敢上下山。由于队员出发时,已经是10点左右,所以尽管大家身负药品、食品、饮用水等,还是一路奋勇向上爬与时间赛跑。上山大约半个多钟头后,被大家称为“阿牛”身体最强壮的吴广川,都已全身湿透,气喘“吁吁。这时,后面赶来几个回乡寨的村民听余三哥说大家是前往羌寨的卫生救援队员,立即抢着帮大家提包背行李。路上,还有不少村民放下手头的农活前来帮忙。
心连心的泪水
队员刚到第一户农家,70多岁的周老太太看到队员一个个晒得满脸通红,大汗淋漓,连话都搭不上来,拉住握紧队员的手说:“孩子,我们受灾,你们能来看望我们,我们已经是很感谢,感谢政府派你们帮助我们,但我看到你们这么辛苦,我心里难受啊,想哭啊!”说着眼泪就已经流出来了,队员望着老人满头银丝在颤动,再抬头看着路边已经塌了半边墙的两间小破屋和旁边只用几个木头撑起的小帐篷,泪水不禁地涌上眼眶所有的队员都沉默了。直到老邱走上来跟周老太太说:“老大娘,地震使你们受难了,我们也心痛,现在党和政府正在采取救援行动,我们只是其中一分子,我们会尽我们薄力的!”大家纷纷把背囊里的干粮和药品塞到周老太太怀里。
体验“过山车”的惊险
含泪告别周大娘后,小分队继续爬山向曾山羌寨进发。不一会儿,遇见十几个正在修路的村民,曾头村村主任周建奇却告诉队员,前面路段由于塌方还没修好,暂时无法通过。大家走近一看,塌方的距离大约10多米长,路边就是几百米深的山沟,村民正系着简易安全带在抢修,为了赶时间,与周主任商量后,让村民在塌方的沙土上压出一条简易的羊肠小道,在只能容一只脚位置的小路上,队员和记者都屏着呼吸,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在村民的鼓励下,大家缓慢地通过。
让队员和记者十分感动的时,我们通过塌方路段后,寨里的村民已组织了两台拖拉机运等着大家,他们怕队员下山晚了危险。可是,大家坐上拖拉机之后,抬头一看,心里却直打鼓,所谓的盘山路其实只是刚好让拖拉机通过的羊肠小道,路面尽是塌方后留下的碎石,不时还有大块的石头横在路中央,路的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当拖拉机遇到大石头时,大家整个人都随着拖拉机往上跳,在180度转弯时,更是让大家感觉到心都快蹦出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拖拉机的轮子,直到拖拉机连续经过几个转弯后,感觉司机娴熟的技术后,心才开始放松一点。这时,大家发现手心已冒出汗来了,而手掌由于一直死死握着拖拉机的铁栏杆,被颠得崩裂的皮肤也开始隐隐作痛。
“你们是第一支来我们村的卫生队”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徒步与拖拉机的接力,当小分队12点半曾头村时,村支书对队员说:“地震后除武警官兵上来紧急救援外,你们是第一支来我们村的卫生队!”在了解到村民急需医疗救治时,小分队顾不上村民们热情招呼,立即分组工作,由于是第一支卫生队伍,小分队除做好水源、食品的卫生安全保障,防病知识普及外,还兼做起医疗、防疫等工作。吴广川与邱定海还有中山市卫生监督所的李所长干起兼职医生工作。
由于灾后天气变化大,虫媒活动频繁,所以大部的病患是感冒和虫咬伤。队员采用问病史,简易探体温,检查伤口的方法来判断鉴别,告诉他们症状轻微时可以通过喝羌医的山草药和开水等方法,症状重的吃感冒通。在接诊一位感冒了几天的老太太时,队员摸了她额头发现有点发热,就给了她两盒抗菌素和板蓝根。老太太不识字,队员又把药盒拆开,详细告诉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临走时,她紧紧地握住队员的手说:“你们是大大好人,感谢你们,感谢党和政府派你们来关心我们!”
在现场小分队还发放消毒药和杀虫剂,开展破伤风、气性坏、传染病、食物中毒的预防知识。本来出于安全考虑大家准备早点下山,但眼看着缺医少药的村民,队员们一直坚持到近3点才下山,这时山风吹起的风沙已经让队员睁不开眼睛。村民们在队员要走时,有拿来水果的,送来开水的,甚至有把家里舍不得吃的腊肉切下一块要送给队员,而队员也把自己带的干粮拿了出来,要送对村民。相持不下,队员只好让村主任告诉村民大家要赶紧下山,不能多带东西,才得在村民依依不舍的送别中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