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救灾路上留下一串感人足迹

2020-11-18 14:43发布

本文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

“辛苦了!感谢你们!”在理县灾区,几乎每个见到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的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然而,就是这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却常常让每天都穿越“死亡之路”的队员们热泪盈眶。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15名队员主动请缨到理县受灾最严重的桃坪乡之后,每天都冒着泥石流、山体塌方的危险,跋山涉水徒步到高山羌寨,为羌族群众检测水源、宣传防疫知识、送医送药,与羌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抢”回救灾最艰险的桃坪乡

“我们行程几千公里来到理县,就是为了能够到抗灾第一线,为群众多做点事情。”当队长黄锦生得知,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准备让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撤出桃坪,到受灾较轻的其他乡镇去时,他马上找到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虽然桃坪乡距汶川县城只有10多公里,从理县县城到桃坪乡却有37公里,即使开车也要走上两个小时。而且,在这条被许多救援队称为“死亡之路”的道路上,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泥石流、山体塌方、落石等危险。但是,深圳卫生监督队还是毫不犹豫地把桃坪乡“抢”了回来。

由于晚上帐篷漏水大家都没睡好,队员与记者一上车就打起盹来。“快!泥石流!”司机王桂保突然一个急刹车,并大声叫醒大家。睡眼朦胧的记者一下清醒了过来,与队员一把抓起头盔,打开车门撒腿就跑。跑开几百米后,大家才敢回头看。原来,由于连续下雨,在距停车处不到5米的地方出现了大面积泥石流,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泥石流不到几分钟就在地面形成了几米高的泥石堆。尽管雨还在不断下着,道路也被泥石流阻断,但队员们无一人提出调头回县城大本营,而是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待道路修通后继续向桃坪进发。

把随身粮食悄悄放进灾民帐篷

“辛苦了!感谢大家从广东千里迢迢赶来支援我们灾区,快来喝口水吧!”桃坪乡桃坪村82岁的羌族老人周德仁见到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后,马上从帐篷里提了一瓶水出来,请在烈日中挨家挨户为群众做水质检测的队员喝水。当队员表示自己带了水时,老人马上拉着记者的手用四川话说,这水是他步行半个小时从对面山上挑下来的,很干净,请放心喝。

老人说,1933年,这里也曾发生过地震。他还清楚记得那时地震没现在这么厉害,可当时群众却得不到救助。这次地震一发生各种救援队伍就纷纷赶到了灾区,他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只能为大家提供点开水,等家园重新建设好了,再请大家跳锅庄。听完老人的话,队员们红着眼眶喝下了虽带苦涩却又甘甜无比的白开水。大家离开时,仿佛有人下了指令一样,都不约而同地把身上携带的食物悄悄放在了老人的帐篷里。

当队员们完成在桃坪村的工作准备离开时,一位老大娘冲了出来。她拦着队员们说:“你们晚上就住我家帐篷吧。不要回去了,每天下午我们这都会起风,一起风落石就多,道路不安全。”原来,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的队员苏小宏、邱定海看到老大娘家受灾严重,一家人正在为两个孙子今后读书费用担心时,他们又是不约而同地掏光身上的钱塞给了老大娘。

捐款助革命老区生产自救

告别了周德仁老人,当听到桃坪乡最边远的夹山村受灾严重时,大家顾不上休息和当地干部的劝阻,马上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向夹山村进发。刚要出发时,一位正准备背物资上山的妇女提出要搭卫生监督队的便车,大家马上把大娘请上车。在车上,当这位53岁的羌族阿姨杨三秀得知队员来自广东后,激动地哽咽着说:“感谢党和政府派你们来救治我们。平时很少外人能爬上村里来,你们真是好人哪!”

上山的道路异常艰险,所谓的道路不过是一条仅能容一车通过的盘山泥路,道路一边还在塌方,一边则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当汽车在路上谨慎行驶着的时候,突然,前方又出现塌方。黄锦生只得又带领大家当起了修路工人,把道路略为平整之后,因为泥土疏松打滑,大家又一起把车推过险段。车辆行驶1个小时之后,道路出现更大塌方,队员只好弃车徒步向海拔近3000米的夹山村攀登。手脚并用2个小时后,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终于到达夹山羌寨。

夹山羌寨山高路远,村民缺医少药,一个感冒发烧的小孩急待救治,深圳赴川卫生监督队在走遍全村30多个灾民安置点,做好饮用水检测等卫生防疫工作的同时,又给村民免费发放起治疗感冒、肠道等药品来。71岁的羌族老人王玉秀看到队员们没有吃午饭,从倒塌的家里提着一个水壶,一路追赶着队员,一定要队员休息一下再走。她抱着队员苏小宏说:“你们也是有父母和孩子的人,为了我们冒着这么大风险来到羌寨,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注意安全,平平安安回到家,并代我向你的父母问好!”

感人的一幕幕不断出现在眼前。黄锦生得知,夹山村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山村,徐向前元帅曾率领红四方面军在夹山村驻扎过3个月。如今,徐帅曾经住过的房子也与寨子里的许多房子一样倒塌了,而勤劳的羌族群众已开始生产自救,全村一起在抢修因地震而塌方的道路。队员们与记者又一次被感动,每人都捐款500元,凑集了5000多元现场捐给了村民,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

羌民王玉秀用羌族特有的手式向队员表示感谢!(深圳商报随行记者 李迩)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