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北川县擂鼓镇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的帐篷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谢谢。”这是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走过的地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从我做起打好北川灾后卫生监督第一仗
灾情就是命令,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达州市卫生执法监督所就主动请缨,要求到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5月16日,达州市卫生监督所先遣队员到达此次地震重灾区北川县。看到灾民安置点环境卫生极差,生活垃圾遍地都是,不少灾民随处大小便,排泄物不能及时处理,蚊蝇在空中四处飞舞,心急如焚,马上和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在指挥部的协调下,在卫生监督员的指导下,在部队官兵和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灾民安置点建起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和临时厕所,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山区的群众缺乏卫生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做好表率作用,达州市卫生监督突击队一边四处发放卫生知识宣传资料,一边搞好自己临时居住地的卫生。每天他们都将垃圾集中堆放,集中处理。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的帐篷却是整洁干净、井井有条。没有工具,他们就用木炭条在帐篷上写卫生宣传标语。他们的大力宣传和身体力行,带动了周围的灾区群众,共同维护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的这一举措得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灾区群众的好评。
不留死角灾区卫生监督重心向农村转移
5月18日,由达州市、大竹县、宣汉县、渠县、达县卫生监督员组成的第二批抗震救灾突击队到达北川。充实力量后,他们将卫生监督的重心向农村转移。以擂鼓镇灾民安置点为中心,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走进附近的乡村。平均每天,每个卫生监督员要徒步行走20公里,沿途向散在的灾民宣传卫生知识,发放消毒药品,查看灾民饮用水源。
山路上,布满碎石,头上还不时有飞石伴随余震而下;废墟中,在砖头、横梁、钢筋中穿行,两边是摇摇欲坠的围墙……哪里有灾民,哪里就有卫生监督员的身影。“这是消毒药品,两百斤水放一片。”“不要喝生水,不要吃凉拌菜,隔夜的剩菜最好不吃,要吃也要充分加热。”监督员们用沙哑的声音耐心的向灾民进行卫生知识宣传。
“老乡,你的水是在哪儿挑的?”在每一个灾民家,卫生监督员总要这样问一句。当发现有新的水源地时,他们就马不停蹄的赶去。仔细查看水源周围的环境,看是否被污染,是否适合饮用。然后找来水源附近的群众,向他们宣传卫生知识,要求他们要保护水源,并向他们发放消毒药品,手把手的教会他们使用。
擂鼓镇上游40多公里处的东保乡一养猪场有200多头生猪在地震中死亡。了解这一情况后,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马上和指挥部联系,和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一起,徒步20多公里,赶到养猪场,将死亡的生猪挖坑深埋,防止对水源的污染和传染病的流行。
不畏艰苦党性在灾难中升华
烈日下,两位年轻的卫生监督员拄着拐棍在山路上前行。他们是徐博和胡晋飞,来自渠县卫生执法监督所。“没办法,脚走起泡了。”脚上起泡的岂止他们两人。每个卫生监督员的脚上都走起了血泡,晚上把泡挑破,第二天又继续上路。
不仅脚上起了泡,卫生监督员的嘴里也起了泡。由于长期食用干粮,缺乏维生素,他们每个人都出现了口腔溃疡,手掌开始脱皮。“今天晚上有热水泡方便面哦。”监督员们兴奋的奔走相告,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方便面已经成为他们奢侈的晚饭。
“最辛苦的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23名队员中有16名党员。他们身先士卒,抢任务、抢工作。每天6点过就起床,到深夜12点汇总好每天的数据才睡觉。为了更好的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朱伦军等3名同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入了党。“在这里入党,我们将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我们做的都是该做的,是卫生监督员的职责。”没有豪言壮语,23名达州市卫生监督抗震救灾突击队员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无声的誓言。
(四川卫生监督抗震救灾前方报道组吕瑾记者廖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