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对织纹螺毒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调查查明了该地区主要存在4种织纹螺,实验室证明引起中毒的毒素为河豚毒素。这一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今年4月26日,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派2名博士研究生前来洽谈,要求协作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织纹螺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关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相继开展。自90年代初以来,该所就对织纹螺中毒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与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05年,该所对连云港地区织纹螺种类及其毒素进行立项研究,于2006年底,完成课题研究,查清了连云港地区主要存在4种织纹螺,实验室证明引起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毒素为河豚毒素,取得突破进展,引起了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注意,要求协作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该市情况,该研究所将与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和赣榆县卫生监督所合作,进行前期分类采样,由海洋所对毒素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弄清其毒性机理,为有效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
(江苏省连云港市卫生监督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