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主要危害是引起组织缺氧。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火、取暖、洗浴时由于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如不注意煤气管道密闭和环境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后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毒性依照中毒时间和接触浓度有所差异,轻微时引起头痛、疲倦、肠胃不适等,严重时会使人丧失意识、死亡。少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严重神经、精神症状,如痴呆状态、帕金森综合征、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失明、继发性癫痫等,甚至进展为“植物人”,这被称为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
一旦出现一氧化碳中毒,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应俯身或匍匐前进,严禁携带明火进入室内;进入现场后应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尽快切断煤气来源。要先对中毒者实施现场抢救,再及早送到医院治疗。现场抢救的方法是将病人移至新鲜的通风环境中,解开领扣,尽快消除其口腔堵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停止的要尽快做人工呼吸。
冬季严寒,人们习惯紧闭门窗,使用燃煤炉取暖、做饭或用燃气热水器洗浴时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提醒广大群众在冬季供暖时节应提高警惕,谨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用煤炉取暖时切记安装烟囱并保持通畅,要经常开窗通风;应使用合格的燃气热水器并由专业人员负责安装,不能将热水器安装于浴室或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煤气不完全燃烧;正确使用和定期检修灶具,灶上有明火时,不得无人看管;在室内围炉涮、烤食品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家庭装修时,不要把燃气设备和管道,特别是燃气取暖炉封闭在橱柜里面,以免有煤气泄漏时难以发觉或影响抢修。
(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