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姜堰市以《每周卫生监督报告》为载体探索基层卫生监督工作...

2020-11-18 14:41发布

本文转载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

2004年11月29日,由江苏省姜堰市卫生局、广电局主办,姜堰市卫生监督所与姜堰电视台具体承办的《每周卫生监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栏目在姜堰电视台黄金时段开播。一年来,节目已成功播出68期,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领导欢迎、群众满意、违法者惧怕的一档特色宣传栏目。他们以此为契机,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如何加强经常性监督和卫生宣传工作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日常卫生监督执法过程中,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往往过分强调做好本职工作,忽视必要的宣传报道,导致“工作做了不少,群众了解不够,领导印象不深”的尴尬局面。为此,他们提出,卫生监督机构要学做“京剧演员”,既要有“武功”,又要有“唱功”,通过新闻媒体来监督卫生监督工作,内塑筋骨、外树形象,以推动卫生监督机构快速提升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形成一种对执法人员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卫生监督员在现场执法时,做到依法行政,文明监督,避免“人情”执法、“马虎”监督,促进执法人员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的提升。

《报告》作为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平台,报道的是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中所发现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学校食堂、公共场所、化妆品和医疗等行业中的违法行为,每周一期,具体栏目有监督前沿、抽检公示、案件查处、政策法规、典型建树、权威解答等,其及时性和可看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赢得观众的关心和支持。《报告》关注的焦点,都是百姓关心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问题,如学生奶、水发产品加工、快餐卫生、纯净水、学生食堂以及卫生行风问题等等。

在《报告》中,他们基本上都是精做一些个案,泛做全面报道,做到点和面的有机结合,每篇报道既有个别曝光,也有面上报道。在精做个案的同时,也重视运用“暗访”的手段。在《牛肉丝为什么这样红》栏目中,卫生监督员先在销售点进行暗访,摸出了生产窝点;在《水+糖精+色素=饮料》报道中,消费者向卫生监督所提供了非法生产饮料单位的线索,市卫生监督所根据线索及时端掉了非法生产饮料的窝点。

节目播出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加大了卫生执法监督的力度,打击了制假售劣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使该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有了显著提高,食物中毒事故逐年降低,提高了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喊打敢打”的氛围;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经营者对卫生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法制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自律行为得到强化,从而由被动应付检查转为积极主动配合卫生监督。增强了卫生执法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前瞻性和条理性,提高了卫生执法监督的水平。促进了卫生监督人员队伍建设。

(江苏省卫生监督所供稿)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