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2020-11-19 00:05发布

本文转载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执法监督)

——内江市2018年以来开展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行动综述

内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支队   杨玲

为了给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筑梦健康、圆梦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自2018年以来,内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支队(下称市支队)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有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省、市部署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多措并举,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卓有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舆论宣传

深化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依法规范医疗执业行为、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高度重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先后成立了市、县两级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巡查组和督查组,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对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工作进行具体安排,落实工作责任,有序开展医疗卫生行业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深化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行动。

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人人都是参与者。市支队制发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的通知》(内卫监发〔201877号)、《内江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系统进一步深化扫黑除恶及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内卫监发〔20198号)、《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长效工作机制方案》(内卫监发202011),编印并分发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宣传手册10000份,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大队依法开展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专项行动。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充分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医疗卫生行业和社会公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学科普知识,在官网、LED平台、微信平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各类专项整治情况,发放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整治“医托”“号贩子”等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规宣传资料,通过舆论宣传,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正确择医。

期间,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设立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投诉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及时受理非法行医等投诉举报,对涉医涉卫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加大曝光力度,及时将专项整治行动进展、重大案件查处情况等进行通报,震慑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重点领域,实施精准打击

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无证行医查处规范》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国家、省、市打击非法行医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全市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突出重点领域,以城区、各镇(街)农贸市场、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坑害群众利益的游医、假医;以及借助社会义诊进行虚假宣传,以养生保健为名或以疾病研究院(所)为幌子非法开展诊疗活动,推销药品或医疗器械,招摇撞骗,或以医学科研机构的名义开展医疗活动,误导和欺骗患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行医活动。打击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执业活动的“黑诊所”和药店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聘用医师或非医师“坐堂医”行为。查处将科室出租、承包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超出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行为;查处“黑诊所”和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下称“两非”)的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强监督执法检查,特别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突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依法严肃处理。

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仅靠一次次的集中专项行动肯定不行。全市坚持整治与建设并举,将扫黑除恶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与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执法与开展专项行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制定了《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巡查通报制度》《非法行医投诉举报制度》等长效机制,将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积极探索、完善对医疗服务市场监管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水平,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同时加大对游医、假医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通过专项行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根源,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完善监督管理措施。

三、依法履职尽责,工作成效渐显

相比其他行业,医疗服务领域违法行为造成的结果或许更加严重。无论是冒牌医院,还是虚假宣传,总有医院和患者受害。为了真正地做到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不负病患就医希望,自专项行动开始以来,市、县两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严厉打击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黑诊所”“黑医师”“游医”“假医”等违法行为,涉嫌非法行医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同时抄送同级检察院;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出租承包科室、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数据显示, 2018-2020上半年,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共立案查处非法行医案件212件,罚款人民币1002746元、没收违法所得50322.31元、没收药品、器械330公斤,移送公安机关涉嫌非法行医罪的案件3件。

四、剖析检视问题,持续推动工作

(一)问题原因分析

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净化全市医疗服务市场,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为安全的就医环境,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非法行医存在隐蔽性、流动性大,行医设备简单,违法成本低,逃避检查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证行医基本不书写处方笺、收费不开具发票、收据,查处几乎找不到物证,加之其极不配合,导致执法人员对其进行立案查处难以走完处罚程序。监督执法力量不足,打击非法行医难以实现全覆盖,非法行医者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增加了“打非”难度,导致非法行医打而不绝。

2.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处方笺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没有加盖医疗机构公章,一张处方笺开具药品超过五种;二是病历、处方笺等医疗文书医师签字不及时;三是未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超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四是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时有发生。

3.部分群众安全就医意识有待提高,特别是镇、城中村、农贸市场等场所群众,只注重价格“实惠”,不懂识别“黑诊所”、“牙科摊点”真面目,部分流动人口对无证非法行医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安全就医意识,以致给非法行医提供了需求市场。

   4.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第一,基层监督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各县(市、区)大队配备的医疗监管的一线卫生执法人员3-4名,要负责辖区范围内20-30多个场镇、集贸市场非法行医的巡查,1000余家各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依法执业、人员执业资格的监督检查,同时还承担辖区公共场所、学校和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管,以及政府创建、维稳等临时性工作。监督执法的覆盖面和效果可想而知。第二,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执法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执法工作需要。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人员来自于多部门,与卫生监督执法岗位对口的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法学等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同时,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广、法律法规规定复杂,法律性、专业性、技术性兼备;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另外,卫生监督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挑战。第三,依法履行卫生监督法定职责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承担的职能多,技术性和社会性强,要履行14部卫生法律、三十多部行政法规赋予的法定职责,职责范围广、任务重。现有卫生监督一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依法履行卫生监督法定职责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有待提高。卫生监督机构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风险意识的主动培训不足;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中应对法律风险的能力不够,对出现的追责案例涉及的法律风险研究应对措施不足;主动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不够。

(二)下步打算

下一步,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将依法适用202061日起施行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结合《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无证行医查处规范》等法规要求,继续完善打击非法行医工作制度,建立辖区打击非法行医工作机制,落实打非巡查工作制度,完善打非巡查工作档案,加大打击非法行医的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打非”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打击非法行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更大的战果回应群众期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