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互联网医政卫监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探讨

2020-11-18 23:56发布

本文转载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执法监督)

一、背景介绍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经济新常态下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的战略举措,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四川省等文件要求,并结合高新区实际,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依据宽进严管、放管结合、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高新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行政审批和卫生监督执法改革,缓解高新区地广人多服务资源少及社会办医和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带来的监管压力,实现管理效率提升、监管质量提高,深化落实高新区卫生计生系统“放管服”改革。

二、主要做法

(一)   做好“减法”,确保“放”的质量

1、梳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审批资料,优化审批程序。

“清单之外无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为原则,根据国务院和四川省清理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事项有关文件的要求,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事项,共梳理行政审批事项44项,非行政审批事项6项,并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形式对外公布。

进一步精简审批资料,清理无谓和重复提交的申请资料,医疗机构举办主体在申请设置和执业登记审批时,不再提交资信证明、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等材料。

按照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企业群众办事的总体原则,重新修订卫生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和办事指南,对审批工作标准、时限、流程、申请资料等再次梳理优化。

实施标准化、程序化审批服务,将审批事项分为简易、一般和重大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办理事项,简化所需提交的资料,压缩简易和一般事项办理时限,通过精简和优化审批流程,方便群众办事,缩短审批事项办结时间,医疗机构设置许可10个工作日办结。

2、不断深化卫生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

推行医疗机构“综合审批、多证合一,一次申请、多项许可”改革。以前需要多次申请办理的相关证件,可以一次申请、一次受理、一次审批,只发一证(只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他所需证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中备注)。推行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设置许可和执业许可合并,申请设置医疗机构不再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在诊所,门诊部这两类医疗机构许可中探索“首证通”改革,在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机构所需其他证件(比如放射诊疗许可证,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可以先行随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起一并许可,医疗机构做出承诺,后期审核。

对社会办中医诊所和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执业登记备案,不再审批。

(二)做好“加法”,提高“管”的能力

经过充分调研和详细论证,成都高新区提出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打造医政卫监动态联动平台,整合行政审批备案、卫省监督执法等监管信息业务流程,建立医疗机构多维度全方位数字化监管档案,实现证照监管、职责权限、信息公示的智能化管理;同时,建立面向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居民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门户,通过分级授权、分类应用,登录不同维度的服务窗口获取所需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从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到应用服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智能化管控,最终形成集管理者、行政审批人员、执法人员、被监督对象、居民、客服于一体的监管新模式。

1、引入二维码、数字证书等,打通数据通路,实现监管全覆盖。

破除行政许可审批、卫生监督执法烟囱系统壁垒,打通事前-事中-事后数据通路,在备案后即发放机构二维码或医务人员数字证书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人员身份识别等,居民可通过扫码、登录高新官微等查看机构、医务人员资质信息,建立居民信息公示、反馈投诉渠道,形成全民共治格局;执法人员可通过扫码查阅证照信息、执法任务,并进行执法签到,实现对执法人员的进一步规范,保障依法监管、公开透明;以数字证书作为医务人员在整个健康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唯一标识,建立人与行为的相关关系,从而完善行业审批和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医疗健康服务行为,促进和辅助区域内医师多点执业的有效开展和监管。

2、实施互联网医疗服务准入管控,实现互联网医疗行为监管

依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关于制定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高新区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准入管控机制,有条件的实体医疗机构可通过其执业登记信息、医师执业注册信息、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等申请互联网医疗服务准入,经过严格审批后完成互联网医疗服务备案,拓展监管范围,在监管的前提下保证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合法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3、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线下医疗行为监管及预警,实现精准执法

畅通线上线下数据通路,通过与高新区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等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打通,获取线下处方信息、医嘱信息、门诊/住院记录等医疗行为数据;基于“健康高新”的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承载能力,如家医签约管理应用、线上处方应用、药品配送应用等,获取线上医疗行为数据。同时,基于大数据建立预警规则,通过将线上线下医疗行为数据与相关法律法规及行政审批备案数据的对比分析并及时预警,实现线上线下行为全监管,医师执业过程全覆盖,预警智能化、执法精准化。

4、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形成全生命周期监管档案。

基于数字证书建立面向医护人员的强身份认证与执业行为监管机制,为通过备案的医护人员配发唯一的数字证书,积极推进电子签名应用,在辖区范围行医时涉及使用业务软件、信息系统、互联网应用等,包括线上线下诊疗行为、家庭医生服务等,均需通过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识别、认证,实现执业行为有迹可循、多点执业可管可控;面向执法人员实施任务分发管理、扫码签到、路径规划等,实现监督任务全面管理、任务过程全程跟踪;同时,建立居民投诉反馈渠道,共同参与监督,逐步形成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卫生监督执法新模式,构建医疗机构全生命周期的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的数字化监管档案。

5、打造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闭环。

基于大数据的医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动态联动监控平台严格按照医疗卫生行政监管工作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严格执行卫生计生有关法律法规,实现监督执法事前检查和预警分析,事中执法过程跟踪留痕,事后行政处罚有据可循,强化规范监管,落实监管责任,确保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有序进行,推进随机抽查制度化、规范化,打造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闭环。

(三)做好“乘法”,提升“服”的水平

1、不断深化审批服务模式创新,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总体要求,探索推行卫生行政审批网络理政。与成都金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建设高新区“互联网医政卫监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实现审批资料网上提交,网上审核,所有卫生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逐步实现审批不见面,群众少跑路。

2、积极推进部分行政审批涉及的工作向行业协会转移,在新设医疗机构设计施工前,委托高新区医学会组织专家免费为申请人对设计图纸、布局规划等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在执业登记验收阶段,委托高新区医学会组织专家免费为申请人进行执业验收,通过专家把脉,以评促建,进一步确保卫生行政审批服务水平。

3、进一步优化窗口服务,坚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AB角岗位制”、“承诺信用制” 等各项服务优化和服务提速举措,确保服务质量再提升、许可时限再压缩。

4、实行容缺后补机制,在设置申请阶段,允许申请人暂时缺少工商营业执照(提供工商核名通知书,或者“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即可)、房屋产权证和租房合同(允许通过医疗机构公示后补齐)、医疗机构负责人(允许执业许可时再提交满足条件的医疗机构负责人资料)等证明材料。

5、主动为投资人考虑,实行温馨提示,风险告知。对于医疗机构审批过程可能出现的公示遭遇大量群众反对而导致无法顺利审批的风险,在申请人咨询或者递交申请资料时就提前告知,提示申请人在通过公示前暂时不要签订租房合同,同时允许申请人暂时缺少房屋产权证和租房合同这一项申请资料(如果是租用房屋开办医疗机构),避免申请人损失。

三、主要创新

1、先于全国在卫生行政审批中取消“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两项资料(高新区在2017年6月就取消这两项证明,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中明确取消社会办医提交验资证明)。

2、将卫生行政审批事项分为简易、一般和重大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办理事项分别制定所需材料清单,精简审批资料,进一步压缩办结时限。

3、在诊所,门诊部这两类医疗机构许可中探索“首证通”改革,在机构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机构所需其他证件(比如放射诊疗许可证,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可以先行随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起一并许可,医疗机构做出承诺,后期审核。

4、在全国率先打造事前-事中-事后智能化监管闭环,通过打通行政审批备案与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全业务流程,基于数字证书和二维码,将管理者、行政审批人员、监督执法人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居民等各角色集于一体,实现事前检查、预警分析、事中规范公平执法,事后处罚可追溯的事前-事中-事后智能化监管闭环。

5、全国率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监管体系,基于互联网实现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准入管控、行为预警、居民监督、政府监控,实现对执法人员的自我约束、政府管控及居民监督,从各角度各层次对监督对象和执法人员进行双监管,使监管更规范、诊疗更安全。

6、全国首创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准入管控,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拓展监管范围,打破互联网医疗行为监管的空白局面,有效规范网上医疗行为,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规范的网上诊疗环境。

7、全国率先在准入时引入二维码和数字证书,创新监管模式,实现监管的全覆盖,将监管前置,从源头开始全程跟踪记录,逐步建立服务管理留痕可溯、诊疗数据安全运行、多方协作参与的卫生监督管理执法新模式。

8、在全省率先基于大数据实现线上线下医疗行为智能化预警,通过对线上线下医疗行为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根据预警规则自动化、智能化预警,提前规避风险,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

四、实践效果

1、资料更加精简、流程更加优化。由之前的19向申请资料缩减为8项,并先于国家取消资信证明和验资证明等不必要的申请资料

2、办事效率提升。通过卫生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在工作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实现办事效率不断提升,医疗机构设置许可10个工作日办结,医疗机构设执业许可15个工作日办结。

3、优化审批、主动服务。通过优化审批业务流程、精简审批资料,建立网上审批渠道等,企业群众办理医疗机构审批中普遍反映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同时,医疗市场活力进一步被激发,17年至今新增25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一步满足居民需求。

4、全民公治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建立多窗口的信息反馈渠道、公开渠道,强化群众参与监督意识,共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监督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5、监管初步实现全覆盖。通过行政审批和监督执法系统的互通融合,实现高新全区300家医疗机构的监督覆盖,预计明年2月底全区700家医疗机构、放射机构等纳入全监管,1000余个医务人员实现数字身份认证;每日处理多达10余万条线上线下医疗行为数据,精准执法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6、初步实现将“权利”放进数据的笼子。完善升级移动执法业务流程,将高新南、西区7个执法单位纳入管理,执法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强化管理功能,实现对监督对象、执法人员的统一管理与监督。

7、高新模式正在成为全市标准。高新首创的预警、投诉等监督业务已被成都市卫生监督执法支队采纳。

五、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思路

监督深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平台对于线上行为的监管仅限于诊疗行为和处方,对线上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因国家目前无明确法律依据,监督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审批系统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已实现与许可、监督执法等国家直报系统的融合,但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备案系统仍是国家直报系统,目前尚未实现互通,数据实时性有待加强。

高新区医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动态联动监控平台接下来将向纵、横两方面进行拓展提升,横向上以二维码为基础扩展应用领域,从医疗卫生横向扩展至公共场所卫生、学校等,支撑综合执法;纵向上持续优化完善,不断推进各项改革实践,使高新区标准全面上升为全市标准,形成全市互联网医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动态联动监控平台。

 

(高新区卫生监督执法大队供稿  供稿人:张静 田军 宋刚)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