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助力乡镇水厂───加强乡镇集中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020-11-18 23:53发布

本文转载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执法监督)

攀枝花市和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大队 张金权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体每天必须摄入的物质,饮用水是否卫生安全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由于农村生活饮用水生产经营单位设施设备不全、运作不规范,使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成为人们最为担忧的问题。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作为集中供水卫生监督机构,把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想群众所想,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相关部门协作,有效借力,切实保障了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仁和区的乡镇集中供水涉及8个乡镇,9个集中供水单位。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通过对其监督检查发现,客观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供水单位因条件有限,无水质检验设备和检测人员,无法及时掌握供水水质情况;

2、供水单位的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且执行落实不规范,人员职责不清晰,且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流程缺失,只凭人工随意操作;

3、乡镇供水站水源水主要为水库水和山区岩层水,且多数周围为自然山地,水源保护意识不强,有的水源地及周边还有农田、农户,甚至还存在养殖行为;

4、各供水单位均不能提供预防性卫生审查资料,未经预防性卫生审查、验收,擅自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5、乡镇部分村民有饮用生水的行为习惯,卫生意识较低,缺乏饮水卫生观念。

为此,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落实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制度,建立完善监督网络。

按照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制度的要求,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在每个乡镇确定2名卫生监督协管员,由其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乡镇水厂进行卫生监督巡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整改。通过此项制度的落实,建立并完善了以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为依托,以乡镇卫生监督协管员为基础的城乡上下联动、分工协作、信息畅通的网络化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2、完善档案建设,连续动态监管

仁和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对辖区内9家日供水在100吨以上的集中供水单位建立了监督个体档案,结合日常监督,定期对其基本情况、卫生管理状况、水处理情况、水质检测情况进行调研。并注重保留监管痕迹,将历年来每次监督检查产生的监督督检查记录、监督意见书等资料进行归档,建立了监督对象电子台帐并及时更新,形成连续动态的监管机制。

3、监督与指导并重,提高供管人员卫生管理水平

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结合日常监督,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乡镇饮用水卫生监督指导工作。特别是对乡镇水厂的监督检查中,卫生监督员都会对根据各个集中供水单位的情况,对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制水工艺、消毒规范、水池清洗消毒记录、水源地及周边巡查记录、涉水产品进货索证、卫生管理档案等相关资料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供管水人员卫生管理水平和从业技能。确保饮用水卫生监管工作和直接供管水工作规范、科学、有效运行。

4、主动汇报,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保障涉及属地政府、水务、建设、教体等多个部门,单靠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是万万做不到的,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方能抓出成效,保障平安。因此,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针对在监督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形成合理化书面建议,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让区卫计局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全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向上争取区政府领导对生活饮用水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协调部门解决问题。

5、助力乡镇水厂,做好水质检测

仁和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大队根据多年来对乡镇水厂的监督,抓住关键点,牵头提出了区政协24号“关于对乡镇供水站应配备快速检测仪开展水质检测和质量控制的建议”的提案议案,并认真组织承办。在区卫计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组织全区乡镇供水站负责人及各乡镇水厂管理、检测人员参加“2017年仁和区乡镇供水工作及水质检测仪器使用培训会”,将乡镇供水的卫生监督要求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法律法规、水厂水质的消毒及检测的标准及方法、水质快速检测仪器的使用及维护等进行了宣讲、培训,并将水质检测仪器发放到位。目前,基本解决了乡镇水厂出厂水无法开展自检的问题,为乡镇水厂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也为今后办理卫生许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加大饮用水监管力度,不断规范供水单位的卫生管理工作,才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卫生安全。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