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快速检测技能大赛结果分析及工作建议

2020-11-18 23:50发布

本文转载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执法监督)

 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是指卫生监督人员在卫生监督工作现场,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对场所、设施、健康相关产品、从业人员等进行卫生学检测,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检测数据和结果的检测活动[1],现场快速检测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卫生监督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近年来,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技能比赛已成为全国卫生监督系统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为提高基层监督人员水质快检设备的使用率,提升卫生监督人员快速应对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的处置能力和综合素质,2015年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组织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快速检测技能大赛。现对大赛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发现全市卫生监督快速检测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快速检测工作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1 比赛人员与内容

    1.1 参赛人员

  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环卫大队、学卫大队及19个区(市)县卫生监督机构,共21支队伍参加比赛。

    1.2 比赛内容

    比赛由卫生监督员现场使用生活饮用水快速检测设备完成待测水样四项卫生指标的检测操作,考评员通过卫生监督员现场操作过程中各环节评分来评估快速检测技能水平。

    评分项目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仪器准备,包括仪器效验、仪器齐备情况、检测试剂准备情况、仪器标识和操作规程;第二部分是快检操作,包括选择检测仪器、空白对照检测、待测样品检测,其中对于空白和样品检测主要从仪器校零、选择空白对照、拿放比色皿、润洗、取样加样、个人防护及全过程口述操作等,考察操作者的操作规范水平;第三部分是检测结果,包括待测样检测值、国标限值及报告填写;第四部分是仪器维护,指检测完毕后对仪器的清洗、保存;第五部分是检测时间,指是否按时完成全部操作。

    2 结果

    2.1 参赛队总体成绩情况

  参赛的21家单位中,多数参赛单位总成绩在70~89分,总体成绩良好;其中总成绩低于60分的单位共2家,占9.52%,60~69分的单位共2家,占9.52%,70~79分的单位共7家,占33.33%,80~89分的单位共7家,占33.33%,90分以上的单位3家,占14.30%。从各行政区域总体成绩来看,市本级最佳,天府新区最差,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差异不大。见表1和表2。

 

 2.2 快检操作各环节得分情况

  由各项目平均得分率情况可见,平均得分率高于80.00%的项目共12个,主要集中在快检规范操作项目,平均得分率低于60.00%的项目包括仪器效验、选择检测仪器、个人防护、浊度结果、二氧化氯结果、填写规范、国标限值等7个,主要集中在检测结果项目,而个人防护得分率最低。所有参赛单位中,除天府新区外,其余参赛队伍均按时完成全部操作;多数参赛单位在赛前未对仪器进行规范的效验校准;多数参赛单位对检测仪器试剂的准备和使用后的维护情况较好,对待测样品的检测过程操作较为规范,但检测结果准确度不高。见表3。

 

 

 3 讨论

    3.1全市卫生监督快检技能总体水平

    本次快检技能大赛,市区两级卫生监督机构中除2个区县弃权,其余各单位均参赛,比赛结果能较好地代表全市水平。总的来看,参赛队伍高度重视、准备充分、总体成绩良好,但新成立的天府新区与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主要以监督执法为主, 从事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匮乏,许多快速检验人员为非专业人员, 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缺乏经验,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快检技能培训,是提高卫生监督快检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2011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补助经费,用于成都市21个区(市)县购买快检设备和办公用品,市支队为此专门组织开展了对全市卫生监督机构的快检技能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市区两级快检技能水平;而天府新区卫生监督机构成立伊始,快速检测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人员配备及其培训工作未能有效开展,硬件、人员配置和培训力度的不足是制约其快检能力的关键因素。

    3.2 全市卫生监督快检技能薄弱环节

    从比赛操作过程各环节完成情况可见,多数参赛单位对检测仪器和试剂的准备、样品检测过程的规范操作以及使用后的维护都较为规范,但是现场快速检测结果却与盲样真实值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单位并未在赛前对检测仪器进行检定校准。仪器的检定校准是检测数据准确和检测结果可靠的保证,在使用前应进行核查和或校准,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测的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如果这一前置条件无法保证,即使再规范的操作也是徒劳。

    在对待测样品的卫生指标进行检测的环节,多数参赛单位操作都较为规范,但针对待测样品可能为污染样品的题设,仅4个单位采取了个人防护措施,防护意识淡漠。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个体防护装备是首选的预防性措施,参与应急处理人员的个人防护直接影响现场应急处理工作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应急队员的健康安全。应急处理机构和人员必须防患未然,常备不懈,在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的同时加强日常培训演练,才能在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应急处理工作顺利高效。[2]

    除此之外,参赛单位还存在对检测结果报告填写不规范、对国标限值不熟悉等问题,这与日常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疏于练习有关。

  为规范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9月24日发布,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了《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通用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该项工作提高到卫生行业标准的高度,《指南》对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工作的组织机构、制度、人员、设施、设备、方法、试剂耗材、质量保证、工作策划与准备、现场检测、结果报告等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按照《指南》要求,现场检测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或校准、核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且应有相应检定校准记录和标识;对于直接接触危及健康的检测对象或身处存在有害因素的作业环境中,检测人员应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对检测记录和检测报告内容也要求规范、详实。从此次比赛中参赛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难看出,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对《指南》内容不熟悉,贯彻落实不到位。

    3.3工作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一是提高认识,加强能力建设。尚未开展卫生监督快速检测工作的卫生监督机构,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工作,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倾斜,由专业科室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各级地方政府应落实卫生监督机构现场快速检测专项经费预算及监督执法中的专项检验经费预算, 使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卫生检验工作真正开展起来, 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形成制度,定期考核评定。在卫生监督机构建立现场快速检测工作培训考核制度,使培训考核工作制度化。定期对卫生监督员进行资格认定及业务强化培训,包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新技术、新知识、检测文书的正确使用及书写、档案资料的规范管理等,以提高其检测素质和水平。定期对现场快速检测情况及检测报告的质量进行检查考核,不断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以利卫生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三是查缺补漏,优化培训方案。进一步加强快速检测培训考核工作,尽快在全市各区(市)县推广学习《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通用技术指南》,以《指南》内容为蓝本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材,使快检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四是积极练兵,加大现场快检力度。继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快速检测比武、能力比对等活动,结合日常监督、专项检查等工作,加大现场快速检测力度,通过提高现有检测仪器的使用频率,促进检测人员对仪器的学习使用,加深对仪器性能的研究,提高仪器操作熟练度和准确度,以适应日常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的需求。[3-5]

 

参考文献

1.WS/T 458—2014 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通用技术指南[S].

2.唐伟.略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个人防护装备基本要求[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6):647-648

3.刘忠卫,吴群红,郝艳华,等.卫生监督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快速检测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3):37-40

4.罗银江,张晶.现场快速检测在卫生监督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7):1813-1815

5.黄晓珍,赵自力,程波.闵行区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2,28(7):886-888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