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执法监督)
—读湖北巴东县委书记扶贫文章有感
阆中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大队 周国旭
近日,读网传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精准扶贫中 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文章后深有感触。笔者身行基层,耳濡目染,扶贫工作攻坚在当下,利在千秋,但工作中也反映出不少具体问题,令笔者刍议:
纵观致贫原因,不外乎:因病、因残、“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合”等主要原因;也不乏“机遇不待”、“时运不佳”,更有少数不思进取、懒惰致贫,可还有“以贫为荣”之人。
据此,扶贫工作中应对症下药:病残者治病;天不时者改善环保,地不利者或移民、或架桥修路;机遇不待、时运不佳者创造机会;而对那些不思进取、懒惰者则应以“精神扶贫”为主:如陈书记所言,应该把加强这些贫困户的主动脱贫意识和老百姓的教育问题摆上议程,利用各种形式,包括“坝坝会”、“院场会”。习总书记也讲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精准扶贫不仅是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经济上翻身,精神上也要翻身,即“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当下一些扶贫干部对扶贫对象那种去一次就给点钱的做法,笔者认为并不可取,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个过程中,政府和老百姓需要同时发力,政府拉一把,自己更要努力,决不能党的政策好就靠国家养着,而且养着养着还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碰瓷”,“扶贫”与“脱贫”两个词,前者是外因,后者是目的,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如果自身都是麻木的,那么再好的政策,再多的帮助都可能只会解决燃眉之急。正如俗话所说“稀泥巴糊不上墙”。我们就应该的精准扶贫在如何把“稀泥巴”变成“干泥巴”上下功夫,让其紧贴被帮扶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地方把精准扶贫放在首要位置,压倒一切搞扶贫,目标考核搞一票否决,这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要以社会大经济为前提,把对贫困户帮扶的小经济溶入社会大经济之中,坚持搞经济工作和扶贫攻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经济搞上去了,政府财力雄厚,更有钱修渠筑路,致富一大片,且可持续发展。抓扶贫攻坚,解决经济发展中薄弱节点势在必行。坚持“两手抓”,大小目标均能凑效共赢,理当如是。因此,抓精准扶贫切莫忽视社会大经济发展。
然而目前,在扶贫工作中,一些“以贫为荣”者动辄和政府、和扶贫干部碰瓷,导致政府和干部唯恐带领致富不力,不好交账,把部分时间、精力花在拍照片、搞记录上。笔者认为,只要真正把扶贫工作搞上去了,不在乎什么记录、照片等资料,事实就说清楚了“碰瓷”的问题。
笔者才疏学浅,刍议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和同道同志们共谋共勉。
望国家扶贫目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