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系广大群众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连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了福建省,特别是厦门市治理餐桌污染的经验。全国各省纷纷来厦,观摩厦门在治理餐桌污染方面的经验、创新。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孙卫副主任结合卫生监督所开发的餐饮“全球眼”视频监控、餐饮配送单位远程温控、水质在线监测三套系统,介绍了厦门在餐饮服务环节治理餐桌污染方面经验。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厦门同样面临监管人员严重短缺,无法覆盖所有监管对象的困难。为了实现对重点单位重要环节的全程监控,厦门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不断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先后开发了餐饮“全球眼”视频监控、餐饮配送单位远程温控、水质在线监测三套系统。
2003年,厦门卫生监督在全国率先开发餐饮单位“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2006年开始,在大型供餐学校食堂、餐饮配送单位进行推广。目前,厦门市已经安装39个监控探头,覆盖12个单位,每日供餐10万人次以上。监管部门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餐饮单位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有效的节省监督资源,提高监督效率。截止上月底,通过“全球眼”电子监控系统及时制止了200多起餐饮单位违规操作,有效避免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通过“全球眼”电子监控系统,逐步使餐饮单位从业人员不能、不敢、不愿违反卫生操作规范,让餐饮服务操作在阳光下进行,接受消费者监督。
2006年,厦门市着手开发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目前已在全市8家大型水厂投入使用,(并配备2台移动式水质在线应急监控设备),同时还建立市政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包括学校饮用水)监测网络。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覆盖人口范围达400多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自动报警功能, 水质超出合格范围时立即报警, 监督机构即可根据情况进行处置。
2010年,厦门市开始着手开发餐饮配送温控系统。餐饮配送单位远程温控系统,主要指远程冷链和热链温度监控。热链温度监控是对成品出厂配送及销售过程进行温度监控,成品在10℃~60℃的温度条件下存放,应符合烧熟后2小时内食用,超出2小时发出预警;成品在60℃以上温度条件下存放,应符合烧熟后4小时内食用,超出4小时发出预警。冷链温度监控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在冷库内的存放温度监控,主要监控温度是否有在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如有异常波动会发出预警。目前,已经在夏商营养餐安装300多个温控标签对热链食品进行温度监控,以及8个冷库进行冷链实时温度监控。
治理餐桌污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厦门卫生监督要继续以更大、更实的步子,谋求更大作为,让“盘中餐”更令人放心,让百姓生活质量更有保障。